每日讯息!为什么软弱又非嫡长子的他最终能成为太子,只因为这个人支持他

2023-06-07 20:55:32 来源:中华网热点新闻

欢迎大家点击阅读,并且在最后有小编的评论区,大家有什么观后看点都可以在这里留言。

各位亲爱的小伙伴,你们好!小编金融给大家打来了不一样的精彩,请跟随小编的脚步,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"奇妙"的世界吧!


【资料图】

跟很多在位时间长的皇帝一样,英明一世的唐太宗晚年很烦,他几乎天天睡不着,他对太子李承乾很不满。李承乾是长孙皇后的长子,李世民只有长孙氏一个皇后,他也没有打算再立皇后,所以太子只能是这个儿子。

李世民想起儿子刚出生时的样子,那个时候父亲刚建立唐,周围有很多敌对势力,李家以及整个国家的前途末卜,小家伙的出生给东征四讨的自己带来了无限的希望,似乎老天在暗示,唐朝这个新兴的政权将会取代老旧的隋朝统一天下。父亲也很开心,他特意为小家伙赐名承乾,承接乾坤,承接大统,想着李唐的江山能够顺利实现改朝换代。

自己对于李承乾也是用心培养,小时候的承乾聪明伶俐,相当的可爱,自己一即位就立他为太子,也算是完成父亲的心愿。可是这几年,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变得越来越不听话,恬于武嬉,甚至于说要把大唐的江山送给突厥,他只想在突厥当一名武官,真是孽子,孽子啊。

李承乾是嫡长子,八岁就被立为太子,唐太宗对他十分的宠爱,特意任命了曾经辅助过隋太子杨勇和前李建成的李纲来辅助他,在李承乾十二的时候就让他旁听朝政,为将来能够继承大统作准备,可谓用心良苦。李纲逝世后,李承乾性格就变了,他变得喜欢装,特别是在父亲面前装。可是唐太宗非杨坚,很快他就识别了李承乾的小九九。

面对日益骄奢的李承乾,李世民并没有早早就放弃,他只是觉得李承乾还年轻,完全可以塑造,只需要更多更好的人来教他,唐太宗先后为李承乾请过于志宁、李百药、杜正伦、孔颖达、张玄素等作为太子的辅官,希望在这些人的辅助下,李承乾能够变好。但是李承乾冥顽不灵,依然我行我素。最终李世民失去了耐心,在贞观十年左右,唐太宗把目标转到了嫡次子李泰。

为了李泰能够顺利接位,唐太宗作了三手准备,第一手是学自己年轻时的样子,特别允许李泰设立文学馆,用来招揽人才,从而使得李泰的身边聚集了大量有才识之人,就跟当初李世民为秦王时一样。第二手是在朝廷上时不时向朝臣暗示一下,自己将来可能会废太子。例如当众臣反映高官们见亲王要下跪不合适,毕竟亲王也仅一品之官时,太宗回复他们,你怎么知道这些亲王将来不会成为太子,如果有一天他们成为了太子,继承皇位,向未来的皇帝下跪有何不可。废太子之心显而易见。第三手因为李泰做了很多逾越亲王礼法的事情,像赏赐给李泰的东西越来越多,后来都超过了赐给李承乾的。

唐太宗的几个措施效果很明显,李泰在朝中的地位大大提高。带来的副作用就是他的那样肱骨之臣个个反对他这样做,魏征、褚遂良就是典型的代表。太宗是个很善于听规劝的人,经过大臣们多次陈说厉害,最终唐太宗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想法,多次在朝堂上强调不会废长立幼,甚至说了如果太子死了,也只会立太孙,而不为改立其他皇子。

可惜的是,李承乾可能受到的压力太大(当了几十年太子,天天提心吊胆的,生怕自己位子不保,生怕被人杀掉,要我肯定会疯掉),居然想谋反,关键是还被唐太宗知道了。唐太宗自己就是通过政变上台的,他对于政变有着天然的敏感,最终李承乾太子位被废。

太子被废,剩下的李泰和李治就都有机会当太子,李泰比李治大八岁,按道理他的机会要大很多,毕竟国有长君有利于稳定,但是为什么李治最终上位呢?这里就得说到唐太宗的小舅子长孔无忌。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,按理说他是三兄弟的亲舅舅,不应该有亲疏之别。但此时的长孙无忌有自己的打算。

长孙无忌作为凌烟阁的首席,此是更是朝廷的一人之下,万万人之上,他想保住自己的权益不受损。李泰在唐太宗的特意安排下,身边已经聚集了很多能臣干史,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人马,如果李泰登基,长孙无忌虽然是舅舅,却也是前朝元老,要想继续保有现在的权益,显然不太可能。

相反李治这边,一方面李治性格软弱容易控制,另一方面李治原本以为自己跟帝位无缘,所以几乎没有自己人,如果李治继位,到时候自己作为辅政大臣,再加上舅舅的身份,肯定会被李治所倚重,自己现有利益肯定不会丢失,甚至还能增加。

所以长孙无忌全力支持李治,他把李治的懦弱美化成仁孝(连小妈都泡的人,真的谈不上孝),不停的在唐太宗面前吹棒。李泰这边,因为前期唐太宗把他抬得太高,使得他有点自大,得罪了不少朝廷官员,以至于除了魏王府的人,几乎没有其他人帮他说话,慢慢的唐太宗的天平就倾向了李治。

也许有人会问,为什么唐太宗没有考虑房玄龄的意见,房可是当过几十年的宰相,他的意见应该比长孙无忌还重要。这里面其实是有原因的,前面说过李泰有自己的班底,班底里就有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,李承乾被废以后,李泰谋立太子位也被贬。唐太宗觉得李泰变坏是因为太臣们在使坏,房玄龄自然就在怀疑之列,相反长孙无忌,不管是在李泰的党争还是太子的谋反,都没有他的人参与,所以相比于房,唐太宗更信任长孙无忌。

643年,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太子,同时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,房玄龄为太子太傅,萧瑶为太子太保,李绩为太子詹事,李大亮为太子右卫玄,于志宁和马周为太子左庶子,诸遂良为太子宾客,这些人后来几乎都是名相。649年,唐太宗李世民逝世,李治继位。可笑的是,长孙无忌千算万算,没有算到半途出了个牛人武则天,659年他被陷害流放,被逼自杀,死后连他的亲人也都被流放,家产也被没收。

读史明志:有句名言说"成功是99%的汗水加1%的运气",雨丝以前一直把它当成真理,可是在社会上混久了,觉得运气真的很重要,有时候比努力还重要。像唐高宗李治,他肯定也付出了汗水,至少他没有给人骄奢的感觉。但是他的登基大部分原因是运气,可以说他能当太子,完全靠的是长孙无忌的支持。说起努力,他一定比不过李泰,李泰为了讨父亲开心,不知道付出过多少,他甚至愿意放弃儿子的继承权。说起才能,李治比李泰有多远差多远,李泰至少不会像他这样,和一个女人共享天下。

但是李泰就是差了运气,没有像长孙无忌这样的人支持他,所以最终他失败了。当然雨丝不是说努力不重要,相反努力很重要,他是成功的必要条件,当面对机会时,你必须得有应付机会的本领,就跟李治一样,如果他没有守住仁慈,本分的底线,不管长孙无忌多么推荐他,李世民也不会传位给他。(注:图片来源于网络,内容为史路雨丝原创,欢迎转发,谢绝转载!)

标签:

为您推荐

新闻快讯